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健康危害。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致癌性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影响等方面,需通过科学方式降低接触风险。
1、刺激作用
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直接接触浓度为0.08毫克/立方米时即可引发眼睛刺痛、流泪等症状。高浓度吸入会导致呼吸道灼烧感,出现咳嗽、胸闷等反应,严重时可引发喉头水肿。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气体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尤为明显。
2、致敏作用
长期接触甲醛可能引发过敏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等症状。部分敏感人群接触后可能出现过敏性哮喘,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这类反应多发生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溶液或吸入高浓度气体时。
3、致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暴露在甲醛超标环境中,可能增加鼻咽癌、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概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职业性接触甲醛的工人群体中,相关癌症发病率较普通人群升高2-3倍。
4、孕妇及儿童危害
孕妇接触甲醛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增加早产风险。儿童因呼吸频率高、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出现持续性咳嗽、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其神经系统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
建议新装修房屋保持通风3-6个月,使用专业仪器检测甲醛浓度达标后再入住。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活性炭包、空气净化器辅助除醛,摆放绿萝等具有吸附作用的植物。若出现持续头晕、皮疹等疑似甲醛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呼吸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