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常见类型包括咽炎及扁桃体炎、猩红热、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丹毒等。不同分型的链球菌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存在差异,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咽炎及扁桃体炎
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病原体,感染后可出现咽痛、发热、扁桃体充血或化脓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局部脓肿或扩散至邻近组织。
2、猩红热
由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起,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杨梅舌、高热等特征性症状,多见于儿童。皮疹消退后常伴随脱屑,需注意隔离和抗感染治疗。
3、风湿热
多继发于未经规范治疗的链球菌感染,因免疫交叉反应累及心脏、关节等组织,可出现游走性关节炎、环形红斑、心脏瓣膜损害等,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急性肾小球肾炎
常见于儿童,因链球菌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导致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多数预后良好但需监测肾功能。
5、丹毒和蜂窝织炎
B群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破损侵入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引发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伴疼痛、发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
若出现反复发热、皮疹或脏器损害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咽拭子培养、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等检查。治疗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如阿莫西林胶囊等,具体用药方案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日常应注意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