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胆固醇偏高可能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遗传因素及某些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长期偏高容易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需引起重视。
1、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导致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每日脂肪摄入量超过总热量的30%时,胆固醇水平容易超标。
2、缺乏运动
运动量不足会降低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影响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研究表明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比规律运动者高15%-20%。
3、肥胖
体脂率超过28%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干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导致其清除率下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胆固醇异常风险增加3-5倍。
4、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LDLR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这类患者即便生活方式健康,胆固醇值仍可能超过4.9mmol/L。
5、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使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减少。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大量蛋白尿导致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此类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约占全部病例的12%-15%。
建议定期检测血脂四项,保持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克,每周进行4-5次有氧运动。若通过3-6个月生活方式调整仍不能达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避免自行服用保健品或偏方调节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