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滤过率低可能与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控制原发疾病、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透析治疗或肾移植等方法改善。建议及时就医评估肾功能,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1、控制原发疾病
若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由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需严格监测血压和血糖。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等药物;糖尿病患者需规范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延缓肾功能恶化。
2、药物治疗
肾功能异常者可遵医嘱服用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降低肾小球内压。水肿患者可短期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需避免长期服用布洛芬、庆大霉素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定期复查血肌酐和尿素氮。
3、饮食调整
建议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等。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避免腌制食品。血磷升高者需减少动物内脏、坚果等高磷食物,必要时服用碳酸镧等磷结合剂。
4、透析治疗
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73m²并出现严重水肿、高钾血症或尿毒症症状时,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可替代肾脏清除代谢废物。
5、肾移植
终末期肾病患者在配型成功后可行肾移植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预防排异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后,肾小球滤过率可接近正常水平。
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及时至肾内科就诊,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超声等检查。治疗期间需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避免擅自服用偏方或保健品。保持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kg/m²范围内,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