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核辐射感染的人可能出现急性放射病、慢性损伤以及长期健康风险。具体表现与辐射剂量、暴露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评估。
1、急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核辐射可能引发急性放射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伴随皮肤红斑、脱皮、溃疡等皮肤损伤。严重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急剧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2、慢性损伤
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出现持续性疲劳、贫血和反复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可能出现结节或功能减退。生殖系统可能受到不可逆损害,男性精子数量减少,女性月经紊乱或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3、长期健康风险
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可能诱发甲状腺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潜伏期可达数年。子代出现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疾病概率增加,尤其是孕期暴露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部分人群会出现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并发症。
若存在辐射暴露史,应立即远离污染源并接受专业去污处理。医疗机构会根据辐射剂量监测结果,采取促排药物、骨髓移植或对症支持治疗。日常需避免接触辐射源,高危职业人员应严格穿戴防护装备并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