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使用营养补充剂、治疗原发病、静脉营养支持以及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具体方法需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自行处理。
1、调整饮食结构
日常需增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等。建议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搭配新鲜果蔬补充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吸收功能。对于婴幼儿及老年人,可将食材加工为糊状或流质以减轻胃肠负担。
2、营养补充剂
在明确缺乏特定营养素的情况下,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C片、复合维生素B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或碳酸钙D3制剂等。需注意脂溶性维生素不宜过量补充,长期使用营养剂可能出现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
3、治疗原发病
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需使用多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消化功能,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蒙脱石散缓解腹泻。若为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必要时短期应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4、静脉营养支持
严重营养不良且无法经口进食者,需住院接受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肠外营养支持,同时补充氯化钾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微量元素。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指标。
5、定期监测
治疗过程中应每周测量体重,每月检测血常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儿童患者需持续监测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恢复期建议每3个月复查营养相关指标,防止复发。
营养不良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不可擅自服用保健品或偏方。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适度的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营养吸收。若出现肢体水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