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疹是皮肤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瘙痒性皮损。其发生通常与过敏原刺激、免疫系统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需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1、过敏原刺激
过敏性皮疹多由接触外界过敏原引起,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性物质,或食用海鲜、坚果等致敏食物。部分患者使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后,药物中的致敏成分会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炎性渗出。
2、免疫系统异常
当机体处于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时,免疫球蛋白E(IgE)过度产生,与过敏原结合后会引发Ⅰ型超敏反应。这种异常的免疫应答会导致皮肤真皮层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红斑、丘疹等典型皮疹表现。
3、遗传易感性
约60%患者存在特应性体质家族史,某些基因如FLG基因突变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缺陷,使过敏原更易穿透角质层。这类人群接触少量过敏原即可能诱发剧烈瘙痒性皮疹,且易反复发作。
出现皮疹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避免搔抓加重皮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或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若伴有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需即刻就医进行肾上腺素注射等急救处理。过敏体质者应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生活中注意规避已明确的致敏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