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通常由于耳石颗粒脱落进入半规管引发眩晕。该病属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时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但不会造成听力损伤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其症状特征与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医学界定。
1、发病机制
耳石是内耳椭圆囊中的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附着于耳石膜上。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年龄增长或内耳供血不足时,耳石可能脱落进入半规管。这些游离的耳石在淋巴液流动时刺激壶腹嵴毛细胞,引发错误的平衡信号传递。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多由起床、躺下、转头等特定头位变化诱发。常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反应,但无耳鸣、耳闷胀感。通过Dix-Hallpike等体位试验可诱发特征性眼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3、治疗方式
耳石复位手法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Epley法和Semont法等,通过特定头部运动轨迹使耳石回归椭圆囊。对于顽固性病例可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等前庭抑制剂改善症状。极少数反复发作患者需考虑半规管阻塞术,但临床实施比例不足5%。
出现位置性眩晕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视频眼震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患者日常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复位治疗后需保持头部直立48小时。规范的诊疗可使90%以上患者获得症状缓解,但存在5-15%的年复发率,定期随访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