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对因治疗、日常护理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处理。需注意发热是疾病的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不可盲目退热。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
2、药物治疗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退热药。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超量用药。
3、对因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病毒感染所致发热可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利巴韦林片等抗病毒药物,但需经医生诊断后使用。
4、日常护理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3000ml水分摄入,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新鲜果汁。保持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证充足睡眠。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39℃以上超过3天)、意识模糊、抽搐、皮疹或呼吸困难等情况,需立即急诊处理。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发热建议尽早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发热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记录一次。退热药物使用间隔需超过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发热热型、持续时间及用药情况,以便准确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