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胃寒、调节月经、缓解疲劳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温热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发挥多种调理效果。
1、缓解疼痛
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对于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腰肌劳损等有较好的舒缓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
2、改善胃寒
通过灸治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温补脾胃阳气,改善胃脘冷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寒症状。对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伴随的胃部寒凉感有调理效果。
3、调节月经
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温通胞宫气血,改善宫寒引起的月经后期、经量过少、痛经等月经不调症状。对于原发性痛经和更年期综合征相关月经紊乱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4、缓解疲劳
艾灸大椎、肾俞等穴位能激发阳气,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乏力症状。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亚健康状态引起的体虚倦怠有恢复作用。
5、增强免疫力
持续艾灸足三里、关元等保健要穴,可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增强抗病能力。研究显示规律艾灸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频率。
进行艾灸治疗时需注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辨证选穴。施灸过程中要控制温度避免烫伤,体质阴虚火旺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建议每周进行2-3次,单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