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由心肌损伤、高血压、心脏负荷过重等因素引发。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1、病因
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心肌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从而引发循环障碍。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体循环淤血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出现咳粉红色泡沫痰、大汗淋漓等危急情况。
3、治疗方法
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综合措施,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对于严重瓣膜病变患者可行瓣膜置换术,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心脏移植。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吸氧,并静脉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4、诊断方法
临床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射血分数,血液检查可检测BNP等心衰标志物。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脏扩大和肺淤血,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六分钟步行试验能评估运动耐量。
5、日常管理
患者需严格限盐每日不超过5克,记录每日出入量和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遵医嘱定期复查电解质、肝肾功能,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预防感染诱发心衰加重。
出现气促加重、尿量减少或体重骤增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用药方案,不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通过规范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