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穴位主要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等,不同穴位的位置和功效存在一定差异。肝经属于足厥阴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上行,最终到达头面部,其穴位多分布于足部、下肢及腹部区域。
1、大敦
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该穴位常用于缓解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及泌尿系统问题。日常可通过指压或艾灸刺激,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皮肤损伤。
2、行间
在足背第一、二趾间赤白肉际处。此穴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等肝火旺盛引起的症状。针刺时多采用直刺0.5-0.8寸的深度。
3、太冲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作为肝经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肝阳上亢症状,对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也有辅助调节作用。按摩时可用拇指按揉3-5分钟。
4、中封
在足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该穴位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等症,常与太冲配伍使用以增强疏肝效果。艾灸时可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温和灸。
5、蠡沟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要用于调理月经不调、带下病及下肢痿痹,临床多采用平刺法沿皮刺入0.5-0.8寸。
肝经穴位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同体质和病症的取穴方案有所差异。自行按摩时可着重按压太冲、行间等足部穴位,但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时应立即停止。孕妇、凝血功能异常者及皮肤破损部位需慎用针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