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可能与高度近视、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原因有关,需及时就医治疗。视网膜是眼球后部的感光组织,当发生脱离时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明确病因有助于针对性处理。
1、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因拉伸而变薄,容易出现裂孔或变性区。液化的玻璃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此类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闪光感、飞蚊症等症状,需通过眼底检查明确诊断。
2、眼外伤
眼球受到钝挫伤、穿刺伤或头部剧烈撞击时,可能直接造成视网膜撕裂。外伤还可能引起玻璃体后脱离,其对视网膜的牵拉力增大,进而诱发脱落。从事剧烈运动或眼部手术后未规范护理的人群风险较高,发生后需立即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和异常增生,新生血管周围形成的纤维增殖膜可能牵拉视网膜。这类牵拉性脱落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常伴随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表现,需通过眼底荧光造影评估病变范围。
视网膜脱落属于眼科急症,若突然出现视野遮挡、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应在24小时内就诊。高度近视者建议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避免跳水、蹦极等剧烈运动。确诊后根据脱落范围和类型,可选择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方式,术后需遵医嘱保持特定体位促进视网膜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