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药物通常有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类型。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存在差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常见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这类药物通常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尤其适用于超重或肥胖患者。
2、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药物有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片等。这类药物需注意可能引发低血糖风险,需规律监测血糖。
3、胰岛素
胰岛素直接补充体内胰岛素不足,适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根据作用时间不同,分为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等,需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剂量。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延缓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常用药物包括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片等,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且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可能伴随腹胀等胃肠道反应。
5、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来调节血糖,同时具有延缓胃排空和增加饱腹感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艾塞那肽注射液、利拉鲁肽注射液等,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需皮下注射给药。
患者应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不可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日常需配合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及定期监测血糖水平,若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及时处理。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及时复诊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