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异食癖是因为缺乏什么?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异食癖可能与缺铁性贫血、锌缺乏、心理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以及认知障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该症状的形成常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铁元素不足,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功能,导致对非食物物质的异常渴求。部分患者会通过啃咬泥土、冰块等行为试图缓解不适,儿童和孕妇是高发人群。确诊后可通过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补充铁剂。

2、锌缺乏

锌元素参与味觉感知和食欲调节,长期锌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味觉异常,出现进食黏土、墙皮等异常行为。这类患者常伴有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表现,可通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进行补充。

3、心理因素

儿童发育阶段的好奇心模仿行为可能诱发异食倾向,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该行为。精神发育迟滞、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更易出现持续性异食行为,需配合心理干预治疗。

4、肠道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可能改变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引发异食行为。寄生虫代谢产物刺激肠道神经,可能产生异常进食冲动。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时可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物。

5、认知功能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等疾病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异常,可能出现重复刻板的异食行为。这种情况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行为矫正训练,配合多学科综合干预。

若发现异食行为持续存在,应及时到儿科或消化科就诊。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微量元素测定、粪便寄生虫筛查以及心理评估。治疗期间需加强监护,防止误食尖锐物品或有毒物质,同时保证均衡饮食,避免营养缺乏加重异食倾向。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