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周围液体中的现象。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衰老后会被脾脏等器官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当红细胞因各种原因提前破坏时,就会发生溶血。
溶血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两种类型。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直接在血液循环中破裂,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情况,此时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会升高。血管外溶血多发生于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脾脏肿大和网织红细胞增多为特征。可能引发溶血的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异常、细菌病毒感染、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药物或化学毒素作用,以及机械性损伤如人工心脏瓣膜对红细胞的物理破坏。溶血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可能引起贫血、黄疸,严重时血红蛋白结晶可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损伤。
若出现酱油色尿、皮肤黏膜黄染、乏力等疑似溶血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检测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擅自用药,特别是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如磺胺类、抗疟药等,蚕豆病患者还需禁食蚕豆及相关制品。确诊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脾脏切除等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