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血凝块是拔牙创口处自然形成的凝胶状物质,主要具有止血、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和防止感染等作用。它是拔牙后正常愈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特别注意保护以免脱落。
1、止血
拔牙后局部血管断裂,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迅速聚集形成血凝块,封闭血管断端并减少出血。这一过程通常在拔牙后30分钟内完成,是机体自我修复的初步反应。
2、保护创面
血凝块覆盖在牙槽窝表面,能隔离唾液、食物残渣和细菌对暴露骨组织的直接刺激。这种物理屏障作用可显著降低术后疼痛,避免神经末梢暴露引发敏感。
3、促进愈合
血凝块中含有的生长因子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引导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替代血凝块。约1周后,血凝块会被新生结缔组织完全取代,开始骨组织再生。
4、防止感染
致密的血凝块结构能有效阻挡口腔内700余种细菌的侵入。临床研究显示,完整血凝块可使术后感染风险降低60%-80%,对预防干槽症尤为重要。
拔牙后24小时内应避免吮吸、吐口水或使用吸管,这些动作产生的负压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术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过热饮食,保持口腔清洁时注意不要过度漱口。若发现血凝块脱落或出现剧烈疼痛,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