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灶是脑部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微小梗死灶,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形成主要与长期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病灶直径一般不超过20毫米。
腔隙灶的病因主要涉及高血压导致的血管壁损伤、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以及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速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性,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形成微小梗死。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高脂血症可导致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斑块并阻塞小动脉。
腔隙灶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脑深部区域。这些区域由穿支动脉供血,血管细长且侧支循环较少,一旦发生闭塞容易形成局限性坏死。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度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构音障碍,部分人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原发病、抗血小板治疗和神经保护。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片、二甲双胍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预防血栓形成。神经保护剂如胞磷胆碱钠胶囊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并定期复查血压、血糖等指标。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腔隙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完善脑血管评估。患者需遵医嘱长期用药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通过适当运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