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过把脉诊断疾病主要依据脉位深浅、脉象形态以及脉率节律等综合分析。把脉时医师通过触摸患者桡动脉的搏动特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辨证施治。
1、脉位深浅
中医将脉搏的深浅分为浮、中、沉三个层次。浮脉轻按即得,多主表证,常见于外感初期;沉脉需重按才能触及,多主里证,如脏腑功能失调;若脉搏深伏至骨才可触及,称为伏脉,可见于剧烈疼痛或寒邪内伏。
2、脉象形态
脉管的形态特征是重要诊断依据。弦脉如按琴弦,多见于肝郁气滞或高血压;滑脉圆滑流利,常见于痰湿内盛或妊娠期;细脉如丝线般细弱,多提示气血两虚;若脉管粗大有力则为洪脉,主实热证。
3、脉率节律
正常脉象节律均匀,一息四至(每分钟60-90次)。数脉超过五至主热证,如感染发热;迟脉不足四至主寒证,如阳虚体质;结代脉出现不规律停顿,多与心气不足或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把脉诊断需结合望、闻、问三诊综合分析。建议患者在把脉前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剧烈运动或饱食,穿着宽松衣物以便准确诊察。脉诊结果应由专业中医师解读,作为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