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效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本质是利用艾叶的温通特性,结合穴位刺激来调节机体功能。
艾灸的操作通常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可制成艾条、艾柱等不同形式。根据施灸方式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温针灸三种类型。直接灸将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间接灸通过姜片、蒜片等介质隔热施灸,温针灸则结合针刺与艾灸。现代研究显示,艾灸产生的近红外辐射能穿透皮下4-5厘米,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临床常用于寒湿痹痛、脾胃虚寒、宫寒痛经等证型,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和亚健康状态也有调理作用。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避开五官、大血管及皮肤破损部位,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者及孕妇下腹部应慎用。施灸后出现水疱属正常反应,直径超过1厘米需就医处理。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由持证中医师操作,施灸前后应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灸后四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