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或上腹隐痛。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发慢性胃炎,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在炎症刺激下,胃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形成增生性息肉。患者可能伴有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通常需通过四联疗法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
2、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长期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抑酸药物,可能影响胃酸分泌功能,导致胃底腺细胞代偿性增生,形成胃底腺息肉。此类息肉多为良性,但需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变化,必要时可在内镜下切除。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存在APC基因突变,胃部可出现数十至数百枚腺瘤性息肉。此类息肉癌变风险较高,需每半年进行胃镜监测,发现异常增生时需及时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息肉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减少腌制食物摄入。建议每年进行胃镜复查,若发现息肉体积增大超过1厘米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及时在内镜下进行微创切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