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遗传倾向并非单纯母系遗传,而是由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中存在精神疾病史时,子女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但父母双方基因均可能产生影响。
1、多基因遗传模式
多数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多个微效基因的累积效应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发病,并非仅由母亲单方面基因决定。研究显示父母任一方有精神疾病史时,子代患病风险约为10%-15%。
2、环境因素影响
孕期感染、围产期并发症等母体环境因素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胎儿神经发育。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或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增加子代患病风险,但这属于环境因素而非基因直接遗传。
3、表观遗传机制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变化可能通过母体宫内环境影响子代基因表达。这种跨代遗传效应不改变基因序列,但可能调控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活性,需结合父系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做好围产期保健。定期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具体预防措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