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中医中属“消渴”范畴,其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内蕴以及瘀血阻络等类型,需通过个体化辨证施治改善症状。
1、阴虚燥热
患者常见口干多饮、尿频消瘦等症状,中医以滋阴清热为原则,常用消渴方、玉女煎等方剂加减,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辅助调理。
2、气阴两虚
表现为乏力、气短、手足心热等,治疗侧重益气养阴,常使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或选用参芪降糖颗粒等中成药改善体质。
3、阴阳两虚
多见于病程较长者,伴有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温阳滋阴,中成药如桂附地黄丸可辅助调节阴阳平衡。
4、湿热内蕴
症见脘腹胀满、舌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葛根芩连汤配合饮食调理,中成药如甘露消渴胶囊有助于化解湿热。
5、瘀血阻络
常见于合并血管病变者,舌质紫暗有瘀斑,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通络,配合血府逐瘀胶囊等改善微循环。
糖尿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选择中药,同时严格进行饮食管理,限制高糖高脂摄入。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配合八段锦等中医养生功法调节气血。若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并发症征兆,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完善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