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过敏原主要包括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以及药物性过敏原等。不同人群的过敏原可能存在差异,明确过敏原后需尽量避免接触。
1、吸入性过敏原
这类过敏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常见的有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例如春季花粉浓度较高时,易引发过敏性鼻炎或哮喘;尘螨常存在于床垫、地毯中,可导致皮肤瘙痒或呼吸道症状。
2、食入性过敏原
牛奶、鸡蛋、海鲜、坚果等食物是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部分人群在摄入后会出现荨麻疹、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这与免疫系统对食物蛋白的异常识别有关,需通过食物过敏原检测确诊。
3、接触性过敏原
金属镍、染发剂、化妆品等物质接触皮肤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这类过敏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或水疱,斑贴试验可帮助明确具体过敏成分,日常需避免佩戴含镍首饰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4、药物性过敏原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以及解热镇痛药等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可能发生喉头水肿等严重反应,用药前需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试筛查。
若出现反复过敏症状,建议到医院进行血清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明确过敏原。日常生活中需保持环境清洁,新食物尝试需谨慎,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减少过敏原接触。确诊过敏原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或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