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病理分型主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划分,通常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混合性胶质瘤等类型。具体分型需结合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确定。
1、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脑组织任何部位,以大脑半球多见。根据恶性程度分为Ⅰ-Ⅳ级,其中Ⅰ级为低级别,生长缓慢;Ⅳ级即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强。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治疗以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为主。
2、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由少突胶质细胞演变而来,典型病理特征为蜂窝状结构和1p/19q染色体联合缺失。这类肿瘤多见于成年人额叶,生长相对缓慢,但可能发生恶性转化。临床表现包括性格改变、运动障碍等,手术切除后对放化疗较敏感,预后优于星形细胞瘤。
3、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属于Ⅳ级星形细胞瘤,具有坏死灶和微血管增生特征,进展迅速且预后差。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症状为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治疗需采用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术后结合替莫唑胺化疗和放射治疗,但易复发。
4、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儿童多见于后颅窝,成人则好发于脊髓。病理分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下瘤等亚型,临床症状与肿瘤位置相关,如脑积水或肢体麻木。治疗以手术全切为目标,部分病例需辅助放疗。
5、混合性胶质瘤
混合性胶质瘤包含两种及以上胶质成分,如少突星形细胞瘤,兼具少突和星形细胞特征。诊断需依靠病理和分子检测,治疗方案根据优势成分制定,预后介于各组成类型之间。
胶质瘤的具体分型需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明确。若出现持续性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建议及时进行头颅MRI增强扫描和立体定向活检。确诊后需由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