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通常分为M1至M5段,各段对应不同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区域。其分段方法主要依据血管走行及分支特点,具体划分需结合临床影像学和解剖学标准。
1、M1段(水平段)
起始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延伸至外侧裂前支。此段走行于大脑外侧裂深部,主要向基底节区和内囊供血,若发生闭塞可能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该段血管较粗直,是动脉瘤和血栓的好发部位。
2、M2段(脑岛段)
位于脑岛表面,向外侧裂后支延伸。此段发出豆纹动脉等重要穿支血管,负责部分基底神经核及丘脑供血。在脑血管造影中可见明显的"S"形弯曲,是判断血管走行的重要标志。
3、M3段(岛盖段)
从脑岛表面延伸至脑沟深部。此段血管逐渐分支为皮质支,开始向额叶、顶叶等区域供血。在脑外科手术中需特别注意保护该段血管,避免损伤引发语言或运动功能障碍。
4、M4段(皮层支近段)
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皮层表面。该段血管形成丰富的吻合支,负责额叶、顶叶及部分颞叶的血供,参与高级认知功能的维持。不同个体的血管分支模式存在较大变异。
5、M5段(皮层支远段)
为终末细小分支,延伸至大脑皮层各脑沟深部。这些血管通过软脑膜吻合网与相邻动脉形成侧支循环,在血流代偿中起重要作用。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皮层功能异常。
该分段体系对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和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若出现突发头痛、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检查,由神经科医生评估血管状况。日常应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