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生长在直肠末端或肛管部位的良性赘生物,通常由黏膜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这类病变可能单发或多发,体积大小不一,部分存在恶变风险需特别关注。
1、常见类型
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多因黏膜慢性刺激形成,直径常小于0.5厘米;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癌变可能性,绒毛状腺瘤恶变率可达30%;炎性息肉多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
2、典型症状
便后出血是最常见表现,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较大息肉可能脱出肛门外,引发肛门坠胀感和排便不净感。当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时,可能出现黏液便或排便次数增加,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可能引起肠腔狭窄。
3、诊疗措施
直肠指检可触及距肛缘8厘米内的病变,肠镜检查能明确息肉形态并获取活检。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径小于0.5厘米的无症状息肉可定期观察,较大的带蒂息肉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处理,对于有癌变倾向的广基息肉需行根治性手术。
日常应注意保持高纤维饮食,避免长期便秘和腹泻。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便血持续两周以上或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者,应及时到肛肠专科就诊,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