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急救技术通常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需根据伤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应用这些技术可有效降低二次损伤风险,为后续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1、止血
创伤后若存在活动性出血,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常用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法,即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按压伤口;若四肢大动脉出血难以控制,可使用止血带,但需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40-60分钟松解1次,避免组织缺血坏死。
2、包扎
用无菌纱布、绷带或三角巾覆盖伤口,保护创面避免污染。包扎时需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固定敷料。对于开放性气胸等特殊伤口,需采用封闭性包扎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3、固定
针对骨折或关节脱位患者,需使用夹板、硬纸板等材料固定患肢,范围需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脊柱损伤者需保持头颈与躯干轴线一致,使用颈托和脊柱板固定,避免脊髓二次损伤。
4、搬运
需根据伤情选择徒手搬运或担架转运。怀疑脊柱损伤者需采用滚木法或多人平托法保持脊柱中立位,禁止抱、背等可能导致脊柱弯曲的动作。搬运过程中需持续观察伤者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
5、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置于侧卧位防止误吸。对于下颌骨折或严重颌面部损伤者,可采用提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建立人工气道。
实施急救时需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如大出血、窒息等。所有操作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原则,施救者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完成初步处理后需尽快将伤者转运至医疗机构,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