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纤维化可能是由外伤、炎症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诊查明病因。生理性因素一般较少导致该情况,因此需重点关注病理性原因。
1、外伤
肌肉受到拉伤、挫伤或手术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形成纤维化瘢痕组织。患者可能伴随局部硬结、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波检查评估病变程度。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药物缓解症状。
2、炎症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病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会导致肌细胞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这类患者常出现对称性肌无力、肌肉压痛等症状,肌酸激酶检测值常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治疗需使用甲泼尼龙片、硫唑嘌呤片、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需持续治疗6-12个月。
3、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会引起肌肉组织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这类患者多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鸭步、Gowers征阳性等特征性症状。基因检测可发现DYSF、FKRP等相关基因突变,目前主要采用泼尼松片、艾地苯醌片等药物延缓病程发展。
出现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均衡摄入优质蛋白质,定期进行肌肉拉伸训练。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每3-6个月复查肌电图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