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诊明确具体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增长、肥胖、高盐饮食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年龄增长会伴随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和血管阻力;长期高盐饮食则易引起水钠潴留。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若血压控制不佳,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氢氯噻嗪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辅助降压。
2、肾性高血压
肾实质病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血管疾病如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继发性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异常。治疗时需针对原发病,可选用依那普利片、氯沙坦钾片等药物,同时配合肾功能保护措施。
3、内分泌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出现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嗜铬细胞瘤会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过量分泌,造成阵发性血压骤升。这类疾病可能伴随低血钾、头痛出汗等症状。确诊后需进行针对性治疗,如使用螺内酯片控制醛固酮增多,或酚妥拉明注射液处理嗜铬细胞瘤危象。
若发现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肾功能、肾上腺CT等检查。治疗期间需规律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伴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