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又称对比剂肾病,是指血管内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引起的急性肾损伤,通常发生在造影检查后24-72小时。其发生与造影剂的直接肾毒性、肾脏缺血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
1、发病机制
含碘造影剂的高渗透压和化学毒性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引起肾血管收缩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这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肾功能异常表现。
2、高危人群
原有慢性肾脏病(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²)、糖尿病肾病、脱水状态、高龄(>70岁)以及同时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属于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血肌酐升高,通常在造影后24-48小时开始上升,3-5天达峰值。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水肿等急性肾损伤症状,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充分水化(检查前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使用等渗或低渗造影剂、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4ml/kg),以及高危患者术前服用乙酰半胱氨酸等抗氧化剂。对于必须接受造影检查的慢性肾病患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获益风险比,必要时采取血液透析清除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