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口腔良性肿瘤,通常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或局部慢性刺激引起,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突起,多数为良性,但需及时诊断处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口腔乳头状瘤主要与低危型HPV(如6型、11型)感染相关,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上皮细胞。长期吸烟、假牙摩擦、口腔卫生不良等慢性刺激也可能诱发局部黏膜增生。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持续性感染,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2、临床表现
病变常出现在舌缘、颊黏膜、软腭等部位,初期为米粒大小的乳头状隆起,逐渐发展为菜花样或指状突起,表面可呈白色或正常黏膜颜色。患者通常无疼痛,但较大的瘤体可能影响咀嚼、发音,或因摩擦导致表面糜烂出血。
3、诊断与治疗
临床通过视诊和触诊初步判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采用激光、电刀或传统手术完整去除病灶。术后复发率较低,但免疫功能异常者需定期复查。若病理提示细胞异型性,应警惕癌变可能,需扩大切除范围并长期随访。
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戒烟限酒,避免过硬或过烫食物刺激黏膜。佩戴假牙者应注意调整合适度,减少局部摩擦。发现口腔内异常增生组织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性质,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