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低可能与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合成减少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具体原因需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1、摄入不足
长期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障碍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例如长期低蛋白饮食、慢性腹泻、克罗恩病等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血浆蛋白水平下降。日常需注意均衡饮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肠内营养粉剂、复方氨基酸胶囊等补充营养。
2、消耗过多
严重烧伤、慢性感染、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5克。此类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控制病情。
3、合成减少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器官,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会导致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这类患者常伴有黄疸、腹水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
若出现持续乏力、水肿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肾内科就诊。需完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不可自行服用蛋白粉或药物强行补充,以免加重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