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骨髓瘤属于恶性肿瘤,是血液系统的癌症。该病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异常增殖,可导致骨质破坏、贫血及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浆细胞骨髓瘤的恶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浆细胞克隆性增生失控。正常情况下,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负责分泌免疫球蛋白。但当发生恶性转化时,这些细胞会过度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通过激活破骨细胞引发溶骨性病变,典型表现为脊柱、颅骨等部位的多发性骨质破坏。
该病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骨痛(发生率约70%)、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约90%患者会出现贫血,40%伴有肾功能不全。诊断需结合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10%)、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阳性)及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穿凿样骨缺损或MRI提示骨髓浸润)。
目前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和CD38单克隆抗体(如达雷妥尤单抗)的联合应用。对于年龄≤65岁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完全缓解率提高至40%-50%。近年来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患者中位生存期已延长至7-10年。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骨痛、反复感染或肾功能异常者及时至血液科就诊。确诊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并通过全身低剂量CT或PET-CT评估治疗反应。治疗期间需注意预防双膦酸盐相关的颌骨坏死,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