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血管,可导致皮肤及内脏器官损伤。其发生通常与感染、药物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需及时诊治避免病情进展。
1、病理机制
变应性血管炎主要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吸引中性粒细胞浸润,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素样坏死。这种炎症反应常见于皮肤毛细血管和细小静脉。
2、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是最典型症状,表现为紫癜、丘疹、血疱或溃疡,多出现在下肢。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若累及肾脏可出现血尿、蛋白尿;侵犯消化道时可能引发腹痛、便血。约30%患者存在内脏受累。
3、常见诱因
细菌或病毒感染如链球菌、乙肝病毒等是主要诱因,约占病例的40%。药物过敏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也易诱发。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更易继发此病,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日常需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慎用可能诱发血管炎的药物。出现持续皮肤紫癜或内脏症状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通过皮肤活检、免疫学检测明确诊断,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有效控制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