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皮肤和巩膜黄染、乏力与食欲减退、尿色加深、肝区疼痛以及发热和恶心等。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检查进行判断。
1、皮肤和巩膜黄染
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最先表现为巩膜发黄,随着病情进展,皮肤、黏膜逐渐呈现橙黄色。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症状,严重者尿液和汗液颜色也会加深。
2、乏力与食欲减退
肝功能下降会影响能量代谢和消化酶分泌,患者常出现持续疲劳感、四肢无力,伴随厌油腻、食量减少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更为明显。
3、尿色加深
胆红素通过肾脏排泄增多,尿液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这种颜色改变通常在清晨首次排尿时尤为明显,是黄疸型肝炎较具特征性的早期症状之一。
4、肝区疼痛
肝脏炎症导致肝包膜受牵拉,患者可能感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在体力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可能加剧。约60%的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体检时可触及肝脏边缘。
5、发热和恶心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症状,体温多维持在37.5-38.5℃之间。伴随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加重,严重者可能出现胆汁反流性呕吐。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测。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饮酒,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或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