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出现鼓包一般可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处理,通常与按压不当、局部渗血等因素有关。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1、日常护理
抽血后需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用手反复触摸,防止发生感染。24小时内不宜提拉重物或剧烈活动,以免导致局部再次出血。
2、物理治疗
抽血后24小时内可对鼓包部位进行冷敷,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渗血。24小时后改为热敷,能够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淤血吸收。
3、药物治疗
若鼓包伴随明显疼痛或红肿,可能继发感染,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罗红霉素片等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血肿。
日常需观察鼓包变化,若出现皮肤温度升高、波动感或发热等症状,可能存在脓肿,需由医生进行穿刺引流。抽血后应正确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