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肠道致病菌有哪些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肠道致病菌通常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引发肠道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并及时就医。

1、大肠埃希氏菌

部分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可产生毒素或侵袭肠黏膜,导致腹痛、腹泻或血便。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如O157:H7型)感染可能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此类细菌常见于未煮熟的肉类、生乳或被污染的水源,需通过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确诊。

2、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感染多由摄入受污染的禽类、蛋类或乳制品引发,临床表现为发热、水样腹泻及腹部绞痛。该菌能穿透肠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婴幼儿感染风险较高,治疗时常需补液及抗生素干预。

3、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以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征,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该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肠黏膜,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确诊需依靠粪便培养,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类药物。

4、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是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多通过未煮熟的禽肉传播。感染后表现为腹泻伴发热,部分患者可能继发格林-巴利综合征。该菌对胃酸敏感,但在十二指肠碱性环境中易定植,微生物检测是主要诊断手段。

5、金黄色葡萄球菌

摄入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后,2-6小时内会出现剧烈呕吐及水样腹泻。此毒素耐高温,即使加热处理也无法完全破坏。该菌易在室温下污染的淀粉类食物(如米饭、沙拉)中增殖,通常病程自限但需注意电解质紊乱风险。

预防肠道致病菌感染需注意食物彻底加热、生熟分开处理,并加强手卫生。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应及时前往感染科就诊并进行病原学检测,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