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发生主要与年龄增长、眼外伤、糖尿病、药物因素以及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有关。该疾病以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混浊为特征,不同病因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中的蛋白质会逐渐发生氧化损伤和代谢紊乱,导致透明度下降。这种退行性改变属于自然的生理过程,类似皮肤皱纹形成,但可通过补充抗氧化物质延缓进展。
2、眼外伤
机械性损伤可直接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房水成分异常渗入。化学性灼伤或电离辐射会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蛋白质变性过程,此类损伤可能在数月内形成明显混浊。
3、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引发渗透性损伤。同时糖基化终末产物会破坏晶状体纤维结构,此类患者发病年龄通常较同龄人提前5-8年。
4、药物因素
长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会使晶状体上皮细胞离子泵功能受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的光敏特性可诱发光化学损伤,这类药物性白内障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
5、先天因素
妊娠早期母体感染风疹病毒,其通过胎盘屏障干扰胎儿晶状体发育。遗传性代谢缺陷如半乳糖血症,因酶缺乏导致毒性代谢产物蓄积,此类患儿出生时即存在晶状体混浊。
当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确诊后根据混浊程度选择超声乳化或飞秒激光手术,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眼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