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检查全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一种结合核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用于检测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其原理是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体内特定组织的代谢活性,从而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1、检查原理
PET检查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如¹⁸F-FDG)作为示踪剂。该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被代谢活跃的细胞大量摄取,通过探测其释放的正电子信号,生成反映组织代谢水平的图像。这种代谢显像能在结构变化前发现异常,对早期病变敏感。
2、临床应用
该检查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约90%的临床应用涉及癌症分期、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在心血管领域可用于评估心肌存活状态,对冠心病治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神经系统方面则用于癫痫灶定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
3、检查优势
相比CT、MRI等解剖成像,PET能显示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对肿瘤检测灵敏度达85-90%。全身扫描模式可一次性评估多器官情况,特别适合转移癌筛查。与CT融合的PET/CT技术兼具功能与解剖信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
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以确保示踪剂分布均匀,糖尿病患者需提前调整血糖水平。妊娠期妇女原则上避免检查,育龄女性应排除怀孕可能。虽然存在微量辐射,但医生会严格评估检查必要性,受检者按规范流程配合即可获得有价值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