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1、抗血小板药物
此类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是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等。其中阿司匹林需长期服用,但需注意胃肠道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
通过干扰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常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临床常用药物有肝素钠注射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特别是华法林需根据INR值调整剂量。
3、溶栓药物
适用于发病早期患者,可快速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常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注射用瑞替普酶等。需注意发病后12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超过时间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4、β受体阻滞剂
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重构,常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等。对于存在心动过缓或低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
5、他汀类药物
具有稳定斑块、调节血脂的作用,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需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若出现肌肉疼痛需立即就诊检查肌酸激酶。
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上述药物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异常情况,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表现,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