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在医学上指单眼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观察到的全部空间范围,通常分为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两部分,是评估视觉功能的重要指标。
1、定义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注视某一点时,能够感知到的外界空间范围。其大小由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决定,正常单眼视野上方约50度、下方70度、颞侧90度、鼻侧60度。这种空间感知能力帮助人类在静态注视下仍能察觉周围环境变化,对日常活动安全至关重要。
2、分类
根据检查方式可分为动态视野和静态视野。动态视野检查通过移动视标测定光敏感度,常用于青光眼筛查;静态视野检查采用定点光强变化评估,对早期视神经病变更敏感。临床上还分为中心30度范围的黄斑视野和周边视野,前者负责精细视觉,后者承担环境感知功能。
3、临床意义
视野缺损是多种眼疾的重要诊断依据。青光眼多表现为鼻侧阶梯样缺损,垂体瘤可致双眼颞侧偏盲,视网膜脱离常导致对应区域视野丧失。视野检查对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也有参考价值。定期视野检查能早期发现开角型青光眼等隐匿性疾病。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年进行常规视野检查,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若出现眼前固定黑影、视物范围缩小等情况,应及时到眼科进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专业评估,早期干预可有效保留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