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可能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脂肪泻、乏力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该疾病主要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引起,需结合检查明确病情。
1、黄疸
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程度与胆汁淤积严重性相关,可能伴有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
2、皮肤瘙痒
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全身性瘙痒,夜间症状可能加重。约50%-70%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抓挠后无皮疹但可能出现皮肤抓痕。
3、脂肪泻
胆汁缺乏影响脂肪乳化消化,导致脂肪吸收不良。患者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松散油腻且有恶臭,可能伴随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引发的夜盲症或骨质疏松。
4、乏力
长期胆汁代谢异常影响能量供应,患者常感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这种疲劳感与肝功能受损程度相关,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5、肝脾肿大
慢性胆汁淤积可能引起肝脏纤维化,触诊可发现肝脏肿大、质地变硬。部分患者伴随脾脏肿大,提示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门脉高压。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确诊后需针对病因治疗,如使用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淤积,必要时行胆道引流术。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