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多表现为导管内乳头状生长。该疾病通常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多数为单发且存在潜在恶变风险,需及时诊断治疗。
1、基本特征
乳管内乳头状瘤主要发生在乳腺的大导管或中、小导管内,肿瘤呈乳头状结构,表面覆盖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病理学上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多位于乳晕区大导管,直径约0.5-2cm;周围型多发生在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易多发且癌变率较高。通过乳腺超声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乳腺导管造影可显示导管内充盈缺损。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单侧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约70%患者可触及乳晕区条索状肿块,按压时可能有液体自乳头溢出。部分患者伴随周期性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激素波动有关。需注意与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后者常表现为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且溢液持续存在。
3、病因及风险因素
发病机制与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密切相关,约35%患者有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史。遗传因素如BRCA基因突变者患病风险增加2-3倍。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初潮年龄早(<12岁)、未哺乳、肥胖(BMI>30)等。研究显示,周围型乳头状瘤的癌变率可达5-12%,需密切随访。
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乳腺超声联合钼靶检查,发现乳头溢液应及时进行乳管镜检查。日常应避免穿戴过紧胸衣,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脂饮食摄入。确诊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必要时行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彻底切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