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体是肝脏分解脂肪酸产生的代谢中间产物,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通常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长期饥饿或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生成,既能为部分组织提供能量,也可能在浓度过高时引发酮症酸中毒等风险。
1、组成成分
酮体主要由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构成。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属于有机酸,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作为替代能量;丙酮则是挥发性物质,可通过呼吸排出体外,其蓄积可能导致呼气带有烂苹果味。
2、产生机制
当机体缺乏足够葡萄糖供能时,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肝脏线粒体经过β氧化后,转化为酮体并释放入血。常见诱因包括长时间禁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以及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的糖利用障碍。
3、生理与病理作用
正常浓度酮体可为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能,尤其在饥饿状态下维持基础代谢。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酮浓度常超过5mmol/L,此时过量的酮体会降低血液pH值,引发恶心、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极端节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体,若出现多饮多尿加重、呼气异味或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血气分析及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