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酒精刺激等因素有关,需及时明确病因后治疗。该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急性炎症反应,患者常出现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
1、病毒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原因。病毒通过消化道、血液等途径传播,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患者可能伴随发热、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替诺福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2、药物或毒物损伤
长期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或误食毒蘑菇、接触有机溶剂等,可能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或直接毒性损伤。这种情况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保肝药物,促进肝细胞修复。
3、酒精刺激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蓄积,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功能,诱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腹水等症状,需严格戒酒并配合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药物改善肝功能。
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食物加重肝脏负担。若出现持续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应及时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