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的常见副作用通常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血液系统异常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等。不同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
1、胃肠道不适
退烧药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尤其对于本身存在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此类反应可能更为明显。建议在饭后服用,或选择肠溶片剂型以减少刺激。
2、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可能对药物成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反应。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3、肝肾损伤
长期大剂量使用退烧药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影响肝酶活性或导致肾功能异常。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避免与其他肝肾毒性药物联用。
4、血液系统异常
某些退烧药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术后恢复期患者,需谨慎选择退烧药物种类及剂量。
5、中枢神经症状
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这类症状通常在药物代谢后自行缓解,用药期间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使用退烧药时应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和频次,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成分的复方制剂。用药后若出现持续呕吐、黄疸、少尿或意识改变等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