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竹笋如何处理可食用

王雯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竹笋在食用前通常需要进行剥壳、焯水、浸泡以及合理烹饪等处理,以确保食用安全和口感。不同品种的竹笋处理方式略有差异,但基本流程相似。

1、剥壳

新鲜竹笋外层包裹着坚硬的笋壳,需先用刀纵向划开外壳,从底部向上剥除外层老壳,直至露出嫩黄色或浅绿色的笋肉。剥壳时需注意保留可食用的嫩茎部分,去除底部较硬的纤维组织。

2、焯水

将处理好的笋肉切成片或块,放入冷水中煮沸后继续煮8-10分钟。此过程可有效分解竹笋中的草酸、氰苷等物质,减轻苦涩味,同时降低生物碱含量。焯水时建议敞开锅盖,让有害物质随蒸汽挥发。

3、浸泡

焯水后的竹笋需用清水浸泡2-3小时,期间换水2-3次,进一步去除残留的微量毒素和杂质。若用淘米水浸泡,能更好地中和酸性物质,使笋肉更脆嫩。对于苦味较重的品种,可延长浸泡时间至6小时。

4、烹饪

处理后的竹笋需彻底煮熟,可炒制、炖汤或凉拌。建议与肉类同炖,既能提升鲜味,又能促进蛋白质结合减少刺激。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竹笋可能引发恶心、舌麻等不适反应。

日常建议选择笋节紧密、切口新鲜的竹笋,处理后若未立即食用,可密封冷藏保存2-3天或冷冻储存。竹笋富含粗纤维,消化功能较弱者需控制摄入量,食用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