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上颌窦炎可能是因为根尖周炎、医源性损伤、牙周病、牙源性囊肿、局部骨折等原因造成的,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
1.根尖周炎
牙髓坏死后,病原菌通过根尖孔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再经牙槽骨与上颌窦底部的血管-淋巴管吻合通道侵入窦腔。上颌第一磨牙因解剖位置邻近上颌窦底,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第二、三磨牙。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根管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必要时行根尖手术。
2.医源性损伤
拔除根尖进入上颌窦的磨牙或残根时,若操作不当导致窦底黏膜穿孔,口腔细菌可直接进入窦腔,从而引起上述疾病。如果病情比较轻微,可以定期去医院复查。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配合医生通过颊脂垫瓣、颞肌筋膜瓣修复等方式治疗。
3.牙周病
慢性牙周炎导致牙周袋深度增加,细菌沿牙周膜-上颌窦底壁间隙逆行感染。此类患者常伴牙槽骨吸收,窦底骨质变薄,炎症扩散风险显著升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盐酸莫西沙星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炎症反应。
4.牙源性囊肿
根尖囊肿、角化囊肿等可压迫上颌窦底致骨质吸收,形成窦腔-囊肿交通。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会形成瘘管,持续引发感染。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后也需要使用医用碘伏、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5.局部骨折
如果鼻部受到猛烈的撞击导致鼻骨骨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造成上颌窦黏膜损伤,此时细菌更容易进入上颌窦处,从而引起感染。建议先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头孢克肟片、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上颌窦根治术、根尖切除术等方式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能够有效预防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