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打营养针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医生不建议打营养针可能与潜在风险、影响代谢、成本高等原因有关,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打营养针。

1.潜在风险

静脉营养支持需通过血管穿刺建立通路,操作本身可能引发感染,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栓形成、静脉炎等风险。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感染率可高达5%-10%。此外,营养液成分较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如高血糖、脂肪超载综合征,甚至导致肝功能损伤。

2.影响代谢

人体消化系统设计用于处理天然食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营养能更好地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长期打营养针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例如,肠道黏膜细胞若缺乏食物刺激,可能萎缩退化,导致“肠源性感染”概率上升。而口服饮食能激活胃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维持消化系统正常功能。

3.成本高

营养针的配置、储存、输注均需严格无菌操作,需专业医护人员参与,治疗费用远高于口服营养补充。以全胃肠外营养为例,每日费用可能高达数百元,且需长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相比之下,口服营养补充剂或饮食调整成本更低,且患者可自行完成,无需频繁住院或门诊随访。

营养针是医疗手段,而非日常保健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胃肠道功能、经济条件等综合评估,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对于健康人群或轻度营养不良者,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改善健康,而非依赖静脉营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